技術文章 / article
維生素D的營養價值
2014-10-13 瀏覽次數:1686
人體在陽光的照射下,能夠經由皮膚將體內的7-脫氫膽固醇合成為維生素D,因此,維生素D也被譽為“陽光維生素”。1913年,美國科學家在魚肝油里發現維生素A。后來,英國醫生發現魚肝油可以預防佝僂病,于是認為是維生素A或者其協同因子在其中發揮了作用。直到1921年,麥科勒姆發現,被破壞了維生素A的魚肝油具有同樣的預防佝僂病的功效,真正發揮該作用的一種脂溶性維生素由此浮出水面,它因為是第四種被發現的維生素而獲名“維生素D”。
維生素D主要包括5種化合物,分別為維生素D1、D2、D3、D4和D5,與人體健康關系較密切的是維生素D2和D3,通常所說的維生素D即指這兩種形式的維生素D。其中,維生素D2也稱“骨化醇”,由植物中的麥角固醇經過紫外線照射轉化而成;維生素D3則由人和動物皮膚細胞中含有的7-脫氫膽固醇經紫外線照射后光化學反應轉變而成,是人體內維生素D的重要來源。食物中獲取的維生素D或經皮膚合成的維生素D進入肝臟后,在肝微粒體內經25-羥化酶的作用形成25(OH)D,并伴隨血液循環進入腎臟,在腎細胞線粒體中1-羥化酶的作用下生成高生物活性形式1,25(OH)2D。
在維生素D發現后的相當一段時間里,這種能夠調節體內鈣、磷代謝平衡的“陽光維生素”與骨骼健康的關系受到了密切關注,科學家們系統而深入地對其生理學功能進行了研究和探討。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對于維生素D的生理學認知也在不斷更新。近幾年來,關于維生素D在免疫調節、腫瘤預防、慢性代謝性疾病預防以及細胞微環境調控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的報道不斷涌現。美國《時代》雜志將“發現維生素D更多的健康益處”評為2007年醫學發現之一,同時也將維生素D缺乏列入未被認識的流行病。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科學研究發現,體內維生素D缺乏可能與多種腫瘤的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使得維生素D與腫瘤的關系成為腫瘤預防研究領域的熱點。正如美國科學家丹尼斯•曼根(Dennis Mangan)所言:“如同癌癥藥物的圣杯,維生素D在降低癌癥的發生率方面所產生的效應遠大于戒煙和其他已知的策略。”
一、分子生物學機制研究揭示“陽光維生素”的巨大抗癌潛能
癌癥往往是機體正常細胞在多原因誘導下,經多階段與多次突變所形成的。正常細胞在轉化為癌細胞的過程中需要獲得癌細胞的六大特征:持續性地無限制地增殖、逃避生長抑制、抵制細胞死亡信號、不朽的復制機制、血管生成能力、活躍的侵襲和遷移能力。另外,癌癥細胞還具有招募其他正常細胞為其生長提供有利的腫瘤微環境的能力。
目前,關于腫瘤的預防和治療手段的發展均是建立在清楚癌癥發生發展的特點,針對癌癥發展過程中的各個關鍵環節,將癌癥細胞清除。
那么,維生素D在抑制癌癥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究竟能發揮哪些作用?
首先,維生素D能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并促進其分化;其次,維生素D能促進癌細胞凋亡;再次,維生素D能抑制癌細胞的侵襲和遷移。近來研究還顯示,維生素D可能通過直接抑制主動脈或腫瘤起源的血管內皮細胞的增殖,并阻斷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誘導的內皮細胞的分支和延伸所誘導的血管生成。此外,維生素D還能調節細胞的先天性免疫和獲得性免疫,從而影響腫瘤細胞的微環境,zui終抑制癌癥的發生發展。
二、維生素D可能降低多種癌癥的發生風險
首先以結直腸癌為例,格蘭特(Grant)等在美國人群中開展的一項關于日光中UV-B 射線暴露量與癌癥發生率的相關性研究中發現,在1970-1994年長達24年的追蹤調查過程中,每年約有23,600個美國人由于陽光暴露不足而分別死于13種癌癥,其中,結直腸癌的發生率與UV-B 射線暴露量的相關性zui為顯著。弗里德曼(Freedman)等開展的一項針對16,818例參與者的前瞻性研究發現,結直腸癌的發生率與血清25(OH)D水平呈顯著負相關,與血清25(OH)D水平低于50 nmol/L(毫摩爾/升)人群相比,血清25(OH)D水平等于或高于80nmol/L的人群結直腸癌的風險降低了大約72%。研究人員運用薈萃分析的系統分析方法,通過對9項維生素D攝入量和9項血清25(OH)D水平與結直腸癌發生風險的前瞻性人群研究結果分析發現,高劑量的維生素D攝入和高水平的血清25(OH)D分別降低結直腸癌的風險達12%和33%。這為維生素D在結直腸癌的預防方面所發揮的保護性作用提供了zui有力的證據。
三、警惕維生素D缺乏,適當補充維生素D
既然維生素D有如此巨大的抗癌潛能,補充維生素D是否是*的?什么樣的人需要補充維生素D?又該如何補充呢?
通常,科學家以血清25(OH) D濃度作為人體維生素D的營養狀況衡量標準,25(OH)D水平高于20ng/ml(納克/毫升)視為維生素D充足,12ng/ml—20ng/ml為維生素D不足,小于12ng/ml則視為維生素D嚴重不足。以此為標準,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生物化學家諾曼(Norman)等估計,一半以上的人口維生素D缺乏。調查研究顯示,我國中老年人群中維生素D缺乏和不足人群分別占69.2%和24.4%之多。由此可見,維生素D缺乏是個相當嚴峻的性問題。老年人、肥胖者、孕婦以及一些特定的患病人群更容易發生維生素D缺乏。
目前已知曬太陽是zui簡單經濟的獲取維生素D的方式。每天進行足量的戶外活動,適當地暴露于太陽光下能幫助皮膚合成能滿足我們人體大部分需求的維生素D。值得注意的是,涂抹防紫外線的防曬霜或撐遮陽傘會使獲得維生素D的量大大減少。另外,由于受生活區域的緯度、種族習俗、人種膚色、個人的穿衣習慣、季節變化等影響以及某些特定人群(如老年人等)自身合成維生素D的能力下降,單單依靠日光照射,很多時候并不能獲得足量的維生素D,此時膳食補充就顯得尤為重要。2010年,美國醫學研究院提出了的維生素D推薦膳食攝入量,1歲以下嬰兒每天適宜攝入量為400IU;1-70歲每日推薦攝入量為600IU;70歲以上每日推薦攝入量為800IU。動物性食物是天然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如魚肝油、含脂肪高的海魚和魚卵、動物肝臟、蛋黃、奶油和奶酪等。由于富含維生素D的天然食物并不多,所以,在從天然食物獲取不足的情況下,通過維生素D強化食品或維生素D補充劑適當地補充也是必要的。
然而,上述維生素D推薦攝入量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維生素D在維持骨健康及正常鈣代謝的功能的基礎上擬定的,很多學者指出這樣的劑量并不足以使維生素D發揮包括抗癌作用在內的其他生理功能。為此,美國維生素D協會提出,在缺乏適量的陽光暴露的情況下,每日推薦補充維生素D3的量分別為:1歲以下的健康嬰兒1000IU;1歲以上健康兒童1000IU/25磅(約11.3千克)體重;健康青少年和成人至少5000IU;孕婦和哺乳期婦女至少6000IU。癌癥患者或肥胖者還應在此基礎上適當增加補充量。
當然,過高劑量地攝入維生素D也可能引起高鈣血癥等毒副作用,因此,美國醫學研究院將維生素D的每日zui高耐受量定為4000IU。但這個劑量的設定由于過于保守而備受爭議。有研究表明,持續20周,每天攝入10,000IU的維生素D,并沒有對人體產生明顯的毒副作用。實際上,在持續每天口服10,000IU的維生素D的情況下,血清25(OH)D的平均水平僅相當于夏季長時間暴露于中緯度地區日曬后人體所正常反映出來的水平。不過,由于對維生素D的耐受可能存在地區和種族間的差異,因此,中國人群對維生素D的安全耐受量還有待確定。
總而言之,補充維生素D的*方案應該是,接受充足的日光照射的同時,在咨詢醫師的基礎上,酌情適當增加維生素D的攝入,zui大限度地減少維生素D缺乏的發生并獲取足量的維生素D,以對我們的健康產生zui大的益處。
產品搜索
產品分類
聯系我們
電話/傳真:13366128764
手機:13391706382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廂黃旗2號樓1層4-179室